超远吊射、倒挂金钩、脚后跟破门、贴地斩……最近,一场场乡村足球赛事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举行。奉献精彩进球的可能是农民、钢筋工、货车司机,也可能是老师、学生、厨师。他们披上“战袍”,带着对足球的热爱,作为“全村的希望”征战绿茵场。
不是职业联赛、没有职业球员,却能带给观众纯粹的赛事享受。不收门票的办赛原则让榕江县的露天体育场围满了扇着扇子的村民,不乏身着民族服装、戴精美头饰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
(相关资料图)
铁盆、锣鼓、芦笙,村民们用最“家常”的道具向球赛报以最热烈的回馈,为了看得更真切,有些村民还把自家梯子搬了来。一场纯粹而热烈的快乐在这片土地上蔓延。
6月9日,少数民族村民在贵州“村超”足球比赛现场为球队助威。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就是贵州“村超”,全名为“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榕江县组织各村以村为单位参加,20支当地群众组成的足球队参赛。从5月13日开赛,到7月29日的总决赛,每周五、周六、周日,每天三场或四场足球赛接连进行,从傍晚持续到午夜。观赛高峰人数在5万左右。
这些天,每逢“村超”比赛日,在从江县水务公司做完日常工作的杨正乾,便会驱车近2小时、马不停蹄赶回榕江县,代表朗洞镇平地村参赛。“这种赶场的日子,累并快乐着。”
来自英国的大卫是个地道的“足球迷”,他小时候曾随父母在榕江县六佰塘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如今正在北京体育大学读研。近些天,他特意从北京奔赴“村超”现场,为“家乡”加油助威。
“六佰塘队的队员都是由村民组成,他们不为别的,就为给自己的村子争光来的。”大卫说,“在英国看足球也是这种氛围,足球本来该有的样子。”
这是3月27日拍摄的“村BA”总决赛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就在2个多月前,与榕江相邻的台江县,一场“能站住脚的地方都是观众”的“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村BA”)也引燃全网。冠军队每人一袋香米、一套银饰纪念品,亚军队每人一条鲟鱼、一个台江独木龙舟模型,季军队每人两只麻鸭、一片台江苗族绣片。
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加上农味儿十足,让“村超”“村BA”为代表的乡村体育屡屡火爆“出圈”。正如网民所赞叹的——“土出了水平,土出了味道”“感受到了乡情,找到了乡愁”。
赛事的火爆也为传播当地文化提供了好时机。“村BA”“村超”每场比赛的开场表演和休息间隙都是民族文化盛宴:侗族大歌、台江反排木鼓舞、侗族琵琶歌等民族歌舞轮番上演,引得现场观众和网民大呼“过瘾”。
据介绍,“村超”取前四名进行奖励,奖品是小黄牛、猪、小香羊、鹅等本地特色农产品。
从“村BA”到“村超”,舆论普遍关注到,作为一种新的乡村文化现象,热闹快乐的“村”字头体育赛事,折射的是当代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举办“村BA”和“村超”的台江县、榕江县分别于2019年、2020年脱贫摘帽,2022年,两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2万元。
“村BA”“村超”不仅给乡村发展增添了活力与动力,也探索出了一条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
据统计,今年“村BA”3天2夜的总决赛期间,台江县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村超”开赛以来已累计带动游客42万余人次,实现农特产品销售收入超过800万元。
6月9日,新中村足球队球员(左)与凤凰村足球队球员在比赛中拼抢。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篮球赛那几天,最畅销的就是饮用水,最多的一天卖了60几件,一天的生意抵得上平时一个月。”台江县台盘村村民李志美说。
台盘村的篮球赛基本是从白天打到晚上,从晚上又打到天亮,李志美的餐馆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一桌接一桌地吃,米饭都来不及蒸”。
如今,“村”字头体育赛事正在中国多地山乡掀起滚滚热浪。宁夏西海固农民篮球争霸赛上,各支球队战术百变、花样迭出;浙江诸暨的普通夜晚因篮球联赛而热力四射;四川眉山的农民们用农具参加趣味运动会,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各地体育赛事层出不穷,点燃了全民运动的热情。
承载乡愁记忆、展现乡村新貌,是“村”字头赛事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重要原因。 “不封闭球场、不关门卖票,球场修缮、赛事组织、奖励奖品由村民说了算。”台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德昭说。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村BA”“村超”早已超越全民健身、快乐生活的目的本身,逐渐成为一个促进乡亲沟通交流、展示家乡特色文化、宣传家乡旅游资源、传播地方特色的“欢乐平台”。
6月10日,村民在贵州“村超”足球比赛开赛前跳芦笙舞。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于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组织开展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鼓励各地将赛事活动与农事农季和民俗节庆相结合,与乡土文化展示、农产品展销和乡村旅游相结合。
“村超”比赛仍在继续,杨正乾所在的队伍目前是小组第一,正在向冠军发起冲击。“‘村超’带来了快乐和激情,也给了我们对外展示的平台。”他说。
他希望通过“村超”,把村里人对足球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展现给全国人民,“我们决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