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学的先驱者:寻找两河文明拼图的西方冒险家、观光客与外交官
“阿尔塔米拉”等史前壁画的发现,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从何而来?”——这样的终极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同样,对于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第一道曙光的探寻,也是从考古发现的一片片拼图开始。
题图:《亚述王的娱乐》费德里科·亚瑟·布里奇曼 (美) 1878年
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希伯来人,为世界文明留下了一项重要的遗产,便是其民族宗教——犹太教,从中于纪元之初诞生了基督教。
出于对基督教最重要的文献——《圣经》的探索激情,从19世纪开始,西方人首先对两河流域的新亚述帝国(Assyrian empire,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逐渐掀开了人类文明早期的一片片拼图。
19世纪上半叶,前往美索不达米亚的西方观光客身份各异,他们主要是来自法国和英国的探险家、建筑师、画家、外交使团,也有部分研究历史的专业学者。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猎奇、冒险、征服、寻宝以及对历史的兴趣,酝酿成了一门新的学问——亚述学。
壹 第一个挖掘者
这些观光客中,第一个对古代遗迹着手考古挖掘的,是一位名叫保罗.埃米尔.博塔(Paul Emile Botta 1802—1870年)的法国历史爱好者,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法国外交官。
博塔精通阿拉伯语,热衷于旅行和博物学,他于1842年被任命为法国驻摩苏尔领事。
卢浮宫所藏的保罗.埃米尔.博塔肖像
从1842年开始,博塔在伊拉克北部摩苏尔附近开始了考古工作,他先是在一个名叫库雍基克(Kuyunjik)的土丘表层上进行了挖掘,只在地表发现过一些被雕刻过的残砖和石膏碎片。
但他从附近一位村民的手中,获得了一些完整的砖块,这位村民来自距离摩苏尔东北20公里、库雍基克以南22公里的霍尔萨巴德村(Khorsabad)。随后,他派去的两位助手在那里挖出了带有浮雕装饰板的城墙。
博塔于是转移了作业地点,将挖掘重点瞄准了霍尔萨巴德村。
在这儿,他的团队挖掘出了大批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文物。
霍尔斯巴德遗迹三号门前的工作人员 1852年 加布里埃尔·特兰昌德摄
博塔的发现受到了法国政府的重视,他因此获得了3000法郎的资金,挖掘团队也扩展到了300多人。
这其中包括一位名叫尤金·弗朗丁(Jean-Baptiste Eugène Napoléon Flandin 1809—1889年)的画家,多亏了这位尤金·弗朗丁,在摄影术尚不发达的年代,留下了考古发掘的一些现场图像资料。
以下这幅插图,就是尤金·弗朗丁绘制的出土霍尔萨巴德的一件青铜狮子塑像。
尤金·弗朗丁所绘的青铜狮子塑像
尤金·弗朗丁所绘的霍尔萨巴德挖掘平面图
经过2年多的时间的发掘,在霍尔萨巴德一个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的宫殿被清理出来。尤金·弗朗丁也为遗迹绘制了地形图和挖掘建筑平面图。
博塔认为自己的发现,就是传说中的亚述都城——尼尼微。
但后来人们通过对“锲形文字”的释读,才确认这座皇宫遗迹其实是新亚述时期国王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2—705年在位)的行宫——杜尔.沙鲁金(Dur Sharrukin)城堡,建于公元前717-前707年间。
一些出土的铭文,记载了萨尔贡二世建造行宫的详情,比如:对于征用的土地为原主人进行了补偿——“…我按照购买石碑上的规定,用白银和青铜向他们的主人偿还了这座城市田地的价格。”对于建造规模也有详细的记载:“我建造城墙的周长,共一千六百八十三肘,就是我名字的数目”。
出土于霍尔萨巴德刻有铭文的泥板,铭文内容为对萨尔贡二世的赞美,卢浮宫藏
博塔完整地复制了铭文,对于大型的浮雕,他将其锯成碎块,通过水路运送至巴格达,然后送回了巴黎的卢浮宫。
在杜尔.沙鲁金宫殿的入口,镶嵌着巨大的石灰石怪兽,亚述人称它为拉玛苏(Lamassu)。
拉玛苏是亚述神庙和宫殿的守护神,通常被安置于宫殿或者城门的入口。祂的原型,来自更早的苏美尔、阿卡德时期一位女神拉玛(Lamma)。
苏美尔时期(公元前2000年——前1800年)拉玛女神的塑像 青铜、粘土 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博物馆藏
从亚述时代开始,拉玛苏的形象变为通常长着人的脑袋,有一双翅膀,牛的或者狮的身躯,这意味着祂拥有鸟的灵活、牛或狮的力量,还有人的智慧。
杜尔.沙鲁金的宫室门口这俩头拉玛苏为牛身,身高接近4.2米。这对巨兽身材魁伟、相貌庄严,虽然如此庞大,但也精雕细琢,亚述样式的胡须、鸟的羽毛都细细刻出,带有装饰性,而腿部的肌肉、血管,又具有写实的风格。
从整体上欣赏,制作它的工匠将不同动物特征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比例完美,气势宏伟,却也不失细节。设想一下,你是一位受到萨尔贡二世召见的外国使节,当你迈入他巍峨的宫殿之前,可能已经被这两只巨大的神兽所震撼。
卢浮宫展厅中出土于霍尔萨巴德的拉玛苏,左侧为神人与幼狮的浮雕 赵青川 摄
卢浮宫展厅中出土于霍尔萨巴德的拉玛苏 赵青川 摄
无论你从正面和侧面,都可以看到其完整的身躯。从侧面看它有四条腿,从正面看有两条腿,而雕塑它的工匠实际上一共给了它五条腿——这与埃及艺术家所秉持的正面率和描绘概念的原则类似。
尤金·弗朗丁所绘的人首牛身的拉玛苏
有趣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1942年8月在北非组建的英国第10军,在其军徽上,也使用了拉玛苏的图案,这支部队在二战中主要征战于伊拉克和伊朗。
印有拉玛苏图像的英军第10军军徽
贰 新亚述帝国与尼尼微
萨尔贡二世在位时,已经将亚述——这架军事机器的功能应用到了极致,他在公元前722年攻陷撒马利亚,消灭了以色列王国。
但在他乔迁入新建的“萨尔贡行宫”后第二年,就在一场战斗中阵亡。
霍尔斯巴德出土的宫殿立面装饰浮雕,萨尔贡统治时期(公元前721-705年)卢浮宫藏
萨尔贡二世的儿子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 前704年—前681年在位)成为新亚述帝国的四任皇帝。他继续扩大帝国的领土,横扫整个西亚。
公元前701年,辛那赫里布挥师西进,镇压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的叛乱,各地诸侯纷纷投降,只有与埃及结盟的犹太国国王希西家(约前728年—约前697年在位),坚守耶路撒冷。
对于耶路撒冷的命运,亚述和犹太人各执一词。亚述人的记载(从尼尼微出土的一块锲形文字石板上发现)称,他们将希西家族困死在耶路撒冷,最后贡献了城池,将耶路撒冷夷为平地。
而犹太人在《列王纪下》中记载称,辛纳赫里布的围城部队,被耶和华派出的使者杀死了十八万五千人,最终不得不班师回到他们的都城尼尼微。
历史学家和神学家们相信,“耶和华派出的使者”,可能是指一场严重的瘟疫,这促使了辛纳赫里布退兵,而耶路撒冷也躲过了一劫。
躲过一劫的犹太国王希西家,似乎有点得意忘形。
他稀里糊涂地打开了自己国家的武器库和宝库,让来访的巴比伦使臣随意参观。他所信仰的耶和华看出了这一炫耀性质外交活动暗藏的危险,向他预言:巴比伦人将掳走犹太人,也将掳走犹太人的财物。
果然,一个半世纪后,公元前586年,犹太国被新巴比伦所灭,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为奴长达半个世纪,史称“巴比伦之囚”,这也是后话。
虽然辛纳赫里布进攻耶路撒冷受挫,但对巴比伦人完成了征服。辛纳赫里布曾经四次攻占巴比伦,最终在公元前689年摧毁了巴比伦古城。
辛那赫里布的另一个功绩便是扩建亚述新都城——尼尼微,这座在圣经中多次被提及的城市,成为英、法第一批对于两河文明考古爱好者的重点探索目标。
据圣经的记载,诺亚的曾孙宁录(Nimrod)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附近建立了第一个国家:“他由那地方去了亚述,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尼尼微即是那大城)。”
在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的记叙中,尼尼微是个四角形的城市,周长相等于96公里。“要走三天才走得完。”
传说中的尼尼微,在辛那赫里布的营造下,成为亚述(Assyria)——这个有过2000多年历史,从公元前900年开始称雄西亚和北非的帝国,最为辉煌的一段记忆。
亚述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和相对独立的地区,其历史相对完整,他们朝代更迭、历代国王的名单有详尽的记录。
而在辛那赫里布之后半个多世纪,公元前626年,亚述统治下的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随后由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与北方的米底人结盟,在公元前612年攻打尼尼微,因为被洪水冲毁城墙,城池很快失守,转瞬间成了颓垣断壁。
在犹太人的记忆中,就像对“巴比伦之囚”的预言,傲慢的尼尼微人最终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将它变成了一个“荒凉、干旱、犹如旷野”的地方。
亚述帝国就此终结,古城尼尼微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黄沙中。
那个被犹太人称为“血腥的狮穴”的古城尼尼微到底在哪里?它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吗?
为了证明尼尼微的存在,一位名叫莱亚德(Austen Henry Layard, 1817—1894年)的英国人,在1842年来到了伊拉克。
有关详情,且待下回再为您介绍。